z-index堆叠规则_html/css_WEB-ITnose

html教程评论1.3K views阅读模式

一、z-index

z-index用来控制元素重叠时堆叠顺序。

适用于:已经定位的元素(即position:relative/absolute/fixed)。

一般理解就是数值越高越靠上,好像很简单,但是当z-index应用于复杂的HTML元素层次结构,其行为可能很难理解甚至不可预测。因为z-index的堆叠规则很复杂,下面一一道来。

首先解释一个名词:

stacking context:翻译就是“堆叠上下文”。每个元素仅属于一个堆叠上下文,元素的z-index描述元素在相同堆叠上下文中“z轴”的呈现顺序。

z-index取值:

默认值auto:

当页面新生成一个box时,它默认的z-index值为auto,意味着该box不会自己产生一个新的local stacking context,而是处于和父box相同的堆叠上下文中。

正/负整数

这个整数就是当前box的z-index值。z-index值为0也会生成一个local stacking context,这样该box父box的z-index就不会和其子box做比较,相当于隔离了父box的z-index和子box的z-index。

接下来从最简单的不使用z-index的情况开始将,循序渐进。

二、不使用 z-index时堆叠顺序

不使用z-index的情况,也是默认的情况,即所有元素都不用z-index时,堆叠顺序如下(从下到上)

  • 根元素(即HTML元素)的background和borders
  • 正常流中非定位后代元素(这些元素顺序按照HTML文档出现顺序)
  • 已定位后代元素(这些元素顺序按照HTML文档出现顺序)
  • 解释一下后两条规则:

  • 正常流中非positoned element元素,总是先于positioned element元素渲染,所以表现就是在positioned element下方,跟它在HTML中出现的顺序无关。
  • 没有指定z-index值的positioned element,他们的堆叠顺序取决于在HTML文档中的顺序,越靠后出现的元素,位置越高,和position属性无关。
  • 例子:

        
         Stacking without z-index        


    DIV #1
    position: absolute;
    DIV #2
    position: relative;
    DIV #3
    position: relative;
    DIV #4
    position: absolute;
    DIV #5
    no positioning

    有图有真相:

    分析:

    #5没有定位,处于正常流,所以根据以上规则,先于#1,#2,#3,#4这些已定位元素渲染,在最下方。

    #1,#2,#3,#4都是已定位元素,且未设置z-index,所以根据其在文档中出现的顺序依次被渲染,可以去掉apacity查看清晰效果。

    三、浮动堆叠顺序

    浮动元素z-index位置介于非定位元素和定位元素之间。(从下到上)

  • 根元素(即HTML元素)的背景和border
  • 正常流中非定位后代元素(这些元素顺序按照HTML文档出现顺序)
  • 浮动元素(浮动元素之间是不会出现z-index重叠的)
  • 正常流中inline后代元素
  • 已定位后代元素(这些元素顺序按照HTML文档出现顺序)
  • non-positioned元素的背景和边界没有被浮动元素影响,但是元素中的内容受影响(浮动布局特性)

    举例:

        
         Stacking and float        


    DIV #1
    position: absolute;
    DIV #2
    float: left;
    DIV #3
    float: right;

    DIV #4
    no positioning
    DIV #5
    position: absolute;

    分析:

    #4是正常流中非定位的元素,所以先被渲染,在最底层。

    #2 #3一个左浮动,一个右浮动,接着被渲染。彼此不会因为z-index值被覆盖。见下图。

    #1 #5为已定位的元素,最后被渲染,当浏览器窗口变小时,#5在#1上面,因为HTML文档中#5在#1后面。见下图。

    四、z-index

    默认的堆叠顺序上面说了,要想改变 元素的堆叠顺序就得用到z-index。

    Note:前两种情况中,虽然有元素之间的重叠覆盖,但是它们都是处在同一个z-layer的。因为没有设置z-index属性,默认的渲染层就是layer 0。所以要注意,不同层中元素之间覆盖是理所当然的,但是同一层中的元素也会发送覆盖。

    z-index只适用于已经定位的元素(即position:relative/absolute/fixed)。

    举例:

        
         Stacking without z-index        


    DIV #1
    position: absolute;
    z-index: 5;
    DIV #2
    position: relative;
    z-index: 3;
    DIV #3
    position: relative;
    z-index: 2;
    DIV #4
    position: absolute;
    z-index: 1;
    DIV #5
    no positioning
    z-index: 8;

    五、stacking context

    为什么上个例子中元素的堆叠顺序受z-index的影响呢?因为这些元素有些特殊的属性触发它们生存堆叠上下文(stacking context)。

    问题来了,什么样的元素会生成堆叠上下文呢?符合下面规则之一的:

  • 根元素(即HTML元素)
  • 已定位元素(即绝对定位或相对定位)并且z-index不是默认的auto。
  • a flex item with a z-index value other than "auto",
  • 元素opacity属性不为1(See the specification for opacity)
  • 元素transform不为none
  • 元素min-blend-mode不为normal
  • 元素filter属性不为none
  • 元素isolation属性为isolate
  • on mobile WebKit and Chrome 22+, position: fixed always creates a new stacking context, even when z-index is "auto" (See this post)
  • specifing any attribute above in will-change even you don't write themselves directly (See this post)
  • elements with -webkit-overflow-scrolling set to "touch"
  • 在堆叠上下文(stacking context)中 ,子元素的堆叠顺序还是按照上述规则。重点是,子元素的z-index值只在父元素范围内有效。子堆叠上下文被看做是父堆叠上下文中一个独立的模块,相邻的堆叠上下文完全没关系。

    总结几句:

    渲染的时候,先确定小的stacking context中的顺序,一个小的stacking context确定了以后再将其放在父stacking context中堆叠。有种由内而外,由小及大的感觉。

    举例:HTML结果如下,最外层是HTML元素,包含#1 #2 #3,#3中又包含着#4,#5,#6。

    Root(HTML)

  • DIV #1
  • DIV #2
  • DIV #3
  • DIV #4
  • DIV #5
  • DIV #6
  •       Understanding CSS z-index: The Stacking Context: Example Source            
           
      

    Division Element #1

    position: relative;
    z-index: 5;

    Division Element #2

    position: relative;
    z-index: 2;

    Division Element #4

    position: relative;
    z-index: 6;

    Division Element #3

    position: absolute;
    z-index: 4;

    Division Element #5

    position: relative;
    z-index: 1;

    Division Element #6

    position: absolute;
    z-index: 3;

    效果:

    分析一下:

    1、因为设置了div {opacity: 0.7; position: relative;},所以#1~#6的z-index都是有效的。

    2、为什么#4的z-index比#1高,但是却在#1下面?因为#4的z-index虽然值大,但它的作用域在包含块#3内,而#1的z-index的作用域在html内,和#3同属html,而#3的z-index小于#1。

    3、为什么#2的z-index值比#5的大,还在下面?同上。

    4、#3的z-index是4,但该值和#4,#5,#6的z-index不具有可比性,它们不在一个上下文环境。

    5、如何轻易的判断两个元素的堆叠顺序?

    z-index对堆叠顺序的控制类似于排版时候一大章下几个小节的样子,或者版本号中一个大的版本号跟着小版本号。

    Root-z-index值为默认auto,即0

  • DIV #2 - z-index 值为2
  • DIV #3 - z-index 值为4
  • DIV #5 - z-index值为 1,其父元素z-index值 4,所以最终值为4.1
  • DIV #6 - z-index值为 3,其父元素z-index值 4,所以最终值为4.3
  • DIV #4 - z-index值为 6,其父元素z-index值 4,所以最终值为4.6
  • DIV #1 - z-index 值为5
  • 想看更多例子,可参考文章最后的资源链接。

    六、 合理使用z-index数值

    如果现有三个堆叠的层,从上到下分别为:DIV3,DIV2,DIV1,设置时以100为间隔,设置DIV1的z-index为0,DIV2的z-index为100,设置DIV3的z-index为200。这样后期如果需要在DIV1和DIV2之间加入一些层的话,以10为间隔,设置z-index为10,20等。再需要向z-index0和z-index10之间加入一层的话以5为间隔。这样的写法可以方便后期扩展添加内容。

    尽量避免给z-index使用负值。当然不是绝对的,比如在做图文替换的时候可以使用负值。

    七、资源链接

    MDN z-index

    understanding css z-index

    1. Stacking without z-index : Default stacking rules
    2. Stacking and float : How floating elements are handled
    3. Adding z-index : Using z-index to change default stacking
    4. The stacking context : Notes on the stacking context
    5. Stacking context example 1 : 2-level HTML hierarchy, z-index on the last level
    6. Stacking context example 2 : 2-level HTML hierarchy, z-index on all levels
    7. Stacking context example 3 : 3-level HTML hierarchy, z-index on the second level

    w3c z-index

    企鹅博客
    • 本文由 发表于 2019年9月22日 05:43:42
    • 转载请务必保留本文链接:https://www.qieseo.com/368823.html

    发表评论